饒加恩作品〈你是匹我永不想騎的馬 〉創作自述

資料來源: 藝術家提供

 摘要

這個展覽的概念著重於個體對符號的認知和投射,情節是將自己設定為因接觸過多政治辯論而染上熱病的路人,症狀是在政治經濟歷史中,找尋元素設計紋(國)徽作為身分認同的依據。由此劇場式的狀態,我試著凸顯在當代社會中符號認同的荒謬性,也提供對政治操作下的簡化影像評論的可能。所使用的符號,是由歐洲開拓時期,到今日跟台灣這個區域相關的事件,比如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徽章、1906年由英國探險家Walter Goodfellow記錄的帝雉、蔣中正在台灣所使用的建築樣式、經濟作物、友邦國徽到勞工肌肉纖維或新殖民概念在建築外觀的展現等等;而構成的結構則是包含歐洲傳統家徽模式、二十世紀初期革命時期的階級紋徽,以及被殖民國獨立後的創造 在地化 的圖紋。

從圖紋考古中延伸出的區域調查,成為 台灣抗議體 這件作品的基礎,經過與兩位在行政院、監察院和內政部抗議十年的嘉義人交談兩個多月後,在得知他們不能被解決的問題,以及婦人並不識字,其退伍年載八十的老兵也不能再蹲在地上寫布條,所以提議幫他們製作和放大曾經被警方撕毀的布條,因此將四張原為150x100公分的布條,放大2倍和6倍,現在他們使用那四張300x200公分的布條,所以我將他們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7:30到傍6:00的抗議地點視為首要場域,而視藝術村將在10月25日結束的展覽為次要場域。

 全文

作品簡介:

"熱病地段"是以30個國徽提案構成,每個紋徽裡的符號,是以太平洋島嶼之一的台灣為據點,擴展至相關的政治和經濟歷史。舉例來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的紋徽局部、1906年由英國探險家walter Goodfellow所採集和命名的台灣帝雉、 帝國主義下的經濟作物、1949年後由蔣中正所帶來的中國建築樣式、勞工肌肉以及在新民主義下台灣為友邦所建的建築。而紋徽的樣式則來自各種傳統和變異,包含歐洲家族模式、20世紀初的社會革命符號,以及1980後殖民國獨立後的地方意識紋徽等等。展覽中的每個紋徽都有詳細的說明以及語音導覽,可以在以下網址查閱(http://feverdistrict.blogspot.com/)。

"台灣抗議體"是以政治考古和田野調查的概念構成,我與已抗議10年的一對姐弟的合作,提議幫他們重製過去在行政院、監察院和內政部抗議時,被警方暴力撕毀的布條。因婦人不能書寫和閱讀,其八十歲的退伍丈夫很難再蹲著寫布條;所以我取代她的丈夫,摹仿他的字體和製作方式,將原來150x100公分的標語,放大兩倍和六倍。今日他們在抗議地點,除了使用他們原先的布條,也使用四張300x200cm再製過的標語。除此之外,我將他們長期抗議的空間和時間,視為首要(primary)場域將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展覽視為次要(secondary)場域。

分類: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