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在康樂里

作者:黃茜芳策畫《城市再生的再生》展出介紹文案
紀錄片導演:黃孫權
來源:帝門藝術基金會網站
日期:2007. 12

 摘要

黃孫權所拍攝之紀錄片。

以下介紹引自〈2007年 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 黃茜芳策畫《城市再生的再生》展出文案:

<我們家在康樂里/城市光柵>紀錄片的基地是現在台北第十四、十五號公園,中山區的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交界口,原為一片低矮老房子,居住1949年後許多無依老人或榮民,以及當地住民,有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店與菜市場等等,面對城市規劃更新再生的現實,他們如何應對,在學界努力支持下,奮力保衛家園,仍敵不過被拆遷搬離的命運,然而,十四、十五號公園地下停車場使用率極差,都會中的公園往往孤伶伶等不到市民來使用、形成一首哀怨的悲歌。
十年前(1997),剛上任台北市長陳水扁在春節期間,強制拆除了一千多戶、三千多人的社區康樂里。

這暴露了長期以來台灣都市計畫的公共設施危機,也是其歷史債務。挾公園之名以現代國際城市為召,都市政權以「綠色推土機」此種羅蘭巴特謂之「零度寫作」的工具進行中產階級意象化意識形態的買票,凝視的美景取代了真實生活的社區,也凸顯了同一時間由中央文建會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矛盾。

 此舉更激起台灣首次的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也成就了台灣城市規劃史上,進步規劃師與基進學院在九零年代後,參與一連串有關違建、都市計畫、閒置空間再利用等辯論與社會實踐鬥爭。

 黃孫權是當初「反對市府推土機」的主要發起者與領導。此次展出包含其所編導之紀錄片《我們家在康樂里》,及城市光柵紀念品(這將是未來一系列的作品),用來交換參觀人們記憶中的城市/聚落與村莊之名。

 城市一如羊皮紙,在時間與權力的刮除與覆寫中,成就當下。這是一則關於反叛史學的展出,反叛史學乃是連結過去的對反實踐與當下的抵抗形式,也因此,方能創造對未來有不同想像的可能,使我們脫離地方的束縛而前往自我見證的夢想。

原文網址: http://www.deoa.org.tw/events/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