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摘要為「藝術實驗寶藏巖:GAPP 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序言)
寶藏巖提出最有意義的問題是:在開明市府團隊與社會力量、學術界的停戰區中,一個規劃團隊如何拿著政府預算在既定的政策下,謀求居民的福利與社會公平,並設法追求本身的進步性?
規劃是個政治工作,涉及資源分配。左方的壓力要求你面對居民生活與歷史價值,右方要求你有效率而且「公平」。寶藏巖一如台灣的違建,是社會福利闕如與住屋提供不足下凍結的生活與空間形態,在十四十五號公園「反市府推土機」運動後,得到喘息的機會,並且進到公部門規劃的想像裡頭,這不僅是台灣違建的最優待遇,也是難得的實驗場。
在構想此一方案時,浮現在我腦海的是:我們如何能讓藝術家變成行動者,透過藝術參與和創造的過程,攤開爭議,仔細對話,從而重建社區未來。既有的藝術村模式儼然成為推銷過期建築的精英賞味特區,或者變成一個便利交付難題的公部門選擇,除非,你讓當代藝術對自身的詢問放到確實的地點與人們身上,而共同生產出什麼。
GAPP正是正是此種思考下的產物。我們希望透過全球藝術家的參與,讓寶藏巖的居民減緩日後之文化震撼,並且一同琢磨出未來可以容許與調適的空間/ 生活模式。Artivist:藝術行動者,對國外許多進步的藝術團體與行動者已不算是個新名詞,但對台灣來說卻非常陌生。藝術行動者指的是具有行動力的藝術家,對藝術創造環境、民眾參與、公眾認同、改造環境意義與社會認同之工具有其清楚的認識與高度的實踐力。
透過廣泛的邀請,場所的配合與更新,每一次的藝術行動對於寶藏巖來說,都是一次實質空間的修復與藝術社區意識的打造。在一次次的節慶之後,空間已完成調整或者修復,而藝術村意義已然形成。換句話說,GAPP不是在寶藏巖辦藝術季,而是讓寶藏巖生產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