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動主義、商業收編與社會反抗

作者:張鐵志
來源:張鐵志「反叛的凝視」部落格
發表日期:2007年7月

 摘要

文化行動主義的意義有兩層。一方面,社會運動的目的不僅是在促成社會制度的改變,也是在於意識、價值、理念的改變,因此傳統的社會動員和抗爭方式是不足夠的;社會運動的核心目標必須涉及文化的改造。更何況,文化創作---不論是影像、音樂或文學,往往比單純的演說、論述和口號更能讓人們接受的方式。

但文化的生產與流通所依靠的文化生產機器都是在維持既得利益或既存價值的再生產,更何況文化生產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體制中的準商品生產體制,所以文化行動主義必須建立獨立於商業體制或主流制度外的文化表達機制和傳播管道,並對於既有生產過程進行批判性的檢視。例如近年來獨立媒體indymedia.org的興起就結合了許多新的錄影工作者和其他藝術團體。如果文化產品必須藉由支配性媒介來表達,那麼他們必須是自我警惕藝術創作者和其環境(包括藝術產業)的關係。

文化行動主義的一種激進形式是近年來新興的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1]。文化反堵的目標更是直接針對商業主義,以及流行文化的霸權;其目標往往是為了創造一種在企業自己創造的形像和其對社會帶來的實質負面後果之間的對照。這種行動的根源來自達達主義、情境主義(situationists),以及龐克音樂,其原則是將原本作為資本主義中主導文化支配工具的象徵、符號和標語等,進行翻轉、扭曲、再詮釋,以凸顯其荒謬性。正如六零年代情境主義哲學家Guy Debord宣稱我們處在一個「奇觀的社會」("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媒體模擬的社會已經取代人們的真實生活經驗,所以我們要奪回媒體,奪回意義的詮釋權。這是馬歇魯漢的名言:「媒介就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原文網址: http://blog.chinatimes.com/soundfury/archive/2007/07/19/18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