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ly in 徐文瑞 Category

2006利物浦雙年展

user-pic
Vote 0 Votes
[摘要]

以往「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以「去主題」及「不強調策展人」的架構進行,利物浦成了展覽的關注中心。今年在兩位顧問策展人的兩條策展路線下,以較實際的面向去發 現、標示及顯露出城市的問題點,包括這個城市對過往歷史的眷戀、對當下城市再造的質疑、對居民生活的關注與未來的想法等。藝術在此不是錦上添花、粉飾太 平,而是變成一個批評的角色,用藝術的視野指出問題的所在,或是塑造未來的希望。
[摘要]

自從千禧年以來,政治和社會性議題為題材的作品,大量進入全球性的當代藝術展覽中。這不僅意味著某一群當 代藝術家所關注的議題緊扣著政治社會的現象及發展,而策展人的角色也由美學內容、形式的專業範疇跨向政治領域、哲學、文化研究、社會學,甚至是經濟學。而 「非常經濟實驗室」展覽所提出的是一個跨領域的計劃,它並不將展品內容局限在「藝術家的創作」,而試圖呈現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如 藝術家、社會運動者、網路運動者...等)如何地「反省、介入、抵抗、顛覆、或研究我們當代人的經濟生活。」

赤裸人三件作品介紹

user-pic
Vote 0 Votes
[摘要]

介紹赤裸人克萊門斯.馮.維登意 (Clemens von WEDEMEYER) 【大買賣、大買賣的製作】(Big Business & The Making of Big Business) / Bik Van Der Pol 比克.凡德.柏 【Loompanics危險書刊系列】楊俊 Jun Yang 【偽裝】 (Camouflage)三件作品。
[摘要]

赤裸人就是被國家主權以例外狀態(the state of exception)或戒嚴(the state of emergency)之名,加以驅逐的人,他們雖然具有自然生命,但其生命卻隨著各項公權的剝奪,也喪失了政治意義。
[摘要]

2008年10月與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徐文瑞、Vasif Kortun的訪談。內容談論該屆台北雙年展的主題與策展關注的方向。論及觀念藝術、展覽與社會運動之間的交互影響與策劃策略,以及作品形式之美學推進與觀念。
[摘要]

做雙年展並不是思考「我在亞洲,或是我在為台灣,我要講什麼東西?」,而是站在這個對話平台上,思考如何向國際當代藝術社會發言。因此,必須對 其他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有全盤了解,然後提出一個綜合性的觀點,這是建立主體性最好的辦法。所以不是上台之後講「我是什麼」,而應該是呈現出「我看到什 麼」,「我認為該怎麼做」,並提出新的創造形式。講了在平台上有意義、可以溝通的話,人家才會去看,你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想問題,台北就會有發言權。這是 建立主體性的一套方法,全球化在當前論述空間的好處也在這裡,對當代藝術而言雙年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About this Archive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recent entries in the 徐文瑞 category.

影像 is the previous category.

政治學 is the next category.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