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都市改革組織發起之「燃燒地圖」議題結盟,希望初步串連台北縣市的環境議題,透過網路地圖的平台,凸顯城市治理的整體危機、發展民間版政策論述與規劃;簡而言之,即盼透過專業盤整的平台,促進大台北地區民間團體的政策聯盟、議題行銷、社會教育。
【摘要】
自1996年起吳瑪悧開始為台灣父權社會/國家下的女性發聲。從〈比美賓館〉、〈新莊女人的故事〉到〈墓誌銘〉等,展現藝術家本人從人、土地和歷史的關懷角度,對於台灣家/國體制的批判。「寶島物語」一展則展出了上述作品,以一系列完整性闡述藝術家對台灣在地女性主義立場的另類價值觀。
【摘要】
以〈台北明天是個湖〉一作參加08年台北雙年展,吳瑪悧思考社會批判姓的藝術的侷限在哪?從藝術家到社會環境行動者,她並未放棄藝術,而是將觸角延伸。
[摘要]
1957年生於台灣。
吳瑪悧目前居住於台灣的台北和高雄,並在兩地創作。從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吳瑪悧在1985年回到台灣、投入全新環境,也讓她重新思考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吳瑪悧對與社會有關的作品產生興趣,開始製作關於重新詮釋歷史的裝置和物件。自2000年始,她開始策畫社群藝術計劃,例如與婦運團體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玩布工作坊合作,在2000-2004年進行〈從你的皮膚甦醒〉計劃,以
翻轉傳統女紅的概念,透過布與織縫來探討女性的生命歷程。
而在2006年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她與幾所社區大學合
作,溯行台北周遭的四條河流,讓人面對環境的真實處境。吳瑪悧最近的計劃是2005-2007年在嘉義縣所策劃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在縣政府協助
之下,她邀請超過30位藝術家居住在20個村子裡,透過藝術來建立學習社群。這個計劃對於官方的文化政策以及社區營造工作產生重大的啟發,也進一步促使非
政府組織舉辦相關的研討會和對話,希望透過藝術帶來社會的改變。
[摘要]
吳瑪悧近幾年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學校與社區行動,以文化永續為前提進行不同於90年代時的社會批判。吳瑪悧一向反動公部門充斥資本主義消費邏輯的戶外藝術展,但在與嘉義縣文化局合作的「北回歸線夏至藝術節」,便以結合環境運動與社區營造的策略打破公共藝術邏輯。近年來對藝術節的挑戰,也讓社區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有了結構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