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隙
1991年,王嘉驥結束了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學業,回到台灣。當時,才初解嚴的台灣社會紛紛擾擾,藝術界也正值活力旺盛的年代。王嘉驥 說:「整個90年代,正好因為風雲際會,畫廊時代來臨。展覽多了,畫冊的時代也跟著來了。」藝術家的個展發表與畫冊的刊印,造就了對於藝評的需求。
「寫藝評」或者與藝術圈交遊,就王嘉驥而言是從他在柏克萊的室友舒國治來的。因為舒國治的緣故,他認識了漢雅軒的幾位藝術家們,包括日後以長時間觀 察、評論的鄭在東等人。1992年,他為鄭在東的「台北遺忘」個展寫了評論,而後結識了專職藝評的前輩黃翰荻。曾有一夜酒話,黃翰荻以自己從事藝評幾年的 心得相告,包括藝評者行走藝壇的所謂行情與現實云云。此後黃翰荻花蓮行隱去也,剛從加州回到台北的王嘉驥卻開始了藝評之路。1994年,他在《自立晚報》 上發表的「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現象」獲得了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的第一屆藝術評論獎。
1991年,王嘉驥結束了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學業,回到台灣。當時,才初解嚴的台灣社會紛紛擾擾,藝術界也正值活力旺盛的年代。王嘉驥 說:「整個90年代,正好因為風雲際會,畫廊時代來臨。展覽多了,畫冊的時代也跟著來了。」藝術家的個展發表與畫冊的刊印,造就了對於藝評的需求。
「寫藝評」或者與藝術圈交遊,就王嘉驥而言是從他在柏克萊的室友舒國治來的。因為舒國治的緣故,他認識了漢雅軒的幾位藝術家們,包括日後以長時間觀 察、評論的鄭在東等人。1992年,他為鄭在東的「台北遺忘」個展寫了評論,而後結識了專職藝評的前輩黃翰荻。曾有一夜酒話,黃翰荻以自己從事藝評幾年的 心得相告,包括藝評者行走藝壇的所謂行情與現實云云。此後黃翰荻花蓮行隱去也,剛從加州回到台北的王嘉驥卻開始了藝評之路。1994年,他在《自立晚報》 上發表的「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現象」獲得了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的第一屆藝術評論獎。
Continue reading 王嘉驥談藝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