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ly in 王嘉驥 Category

王嘉驥談藝術評論

user-pic
Vote 0 Votes
■縫隙

  1991年,王嘉驥結束了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學業,回到台灣。當時,才初解嚴的台灣社會紛紛擾擾,藝術界也正值活力旺盛的年代。王嘉驥 說:「整個90年代,正好因為風雲際會,畫廊時代來臨。展覽多了,畫冊的時代也跟著來了。」藝術家的個展發表與畫冊的刊印,造就了對於藝評的需求。

  「寫藝評」或者與藝術圈交遊,就王嘉驥而言是從他在柏克萊的室友舒國治來的。因為舒國治的緣故,他認識了漢雅軒的幾位藝術家們,包括日後以長時間觀 察、評論的鄭在東等人。1992年,他為鄭在東的「台北遺忘」個展寫了評論,而後結識了專職藝評的前輩黃翰荻。曾有一夜酒話,黃翰荻以自己從事藝評幾年的 心得相告,包括藝評者行走藝壇的所謂行情與現實云云。此後黃翰荻花蓮行隱去也,剛從加州回到台北的王嘉驥卻開始了藝評之路。1994年,他在《自立晚報》 上發表的「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現象」獲得了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的第一屆藝術評論獎。

王嘉驥談<自由的幻象>

user-pic
Vote 0 Votes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從1995年開始至今已經走過十年,並已舉辦過五屆。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重要橋樑與文化交流平台,台灣館的策劃 意義不僅是推動與介紹台灣當代藝術,更藉由參與這個國際藝術的盛會,以每一次不同的策展理念與藝術家作品,作為對當代所關心之社會與文化之議題的具體回應 以及對話的窗口。

/王嘉驥(仙那度變奏曲」展覽策展人

 

That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for the moment, which constitutes poetic fai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817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終其一生受病痛所苦,而有慣性服用鴉片為身體止痛的癮癖。一七九七年夏秋時節的某日,他因為痢疾的緣故,在慣性服用兩錠鴉片之後,於椅中昏沈入睡達三小時之久。入睡之前,他正在閱讀英國十七世紀旅行文學作家薩繆爾‧普爾察(Sameul Purcha)所寫關於中國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大汗建造宮殿的故事。受此影響,柯立芝在鴉片效力發作的日夢之中,亦繪聲繪影地目睹了忽必烈大汗傳說中的「仙那度」(Xanadu) 皇宮。南柯夢醒之後,他感覺印象深刻,宛如方纔身歷其境,於是,文思泉湧,自信非二、三百行詩句,不足以再現夢中的仙那度之境。當其時,恰巧友人來訪,停 留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待柯立芝返回書房振筆疾書之時,原來意識流中強烈的影像感卻已朦朧褪去,最終只寫下了五十餘行。柯立芝在寫出這首以「忽必烈大汗」(Kubla Khan)為名的詩作之後,並且副題「夢中所見。未完成稿。」[1]

About this Archive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recent entries in the 王嘉驥 category.

CSA 文化研究協會 is the previous category.

王墨林 is the next category.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