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e reading 城市更新及其對抗--「我們家在康樂里」相關文章.
Recently in 影像 Category
【摘要】
The Leningrad Trilogy是Carlos Motta 2007年的作品,分為三段影片,呈現Petersburg城市的過去與現在。透過街頭訪問一探現今大眾對聖彼得堡中蘇維埃紀念碑和建築物的認知。同時以老舊的城市攝影照片,來觀察物件如何反應城市的變遷。
.
The Leningrad Trilogy是Carlos Motta 2007年的作品,分為三段影片,呈現Petersburg城市的過去與現在。透過街頭訪問一探現今大眾對聖彼得堡中蘇維埃紀念碑和建築物的認知。同時以老舊的城市攝影照片,來觀察物件如何反應城市的變遷。
.
Continue reading 卡洛斯.摩塔(Carlos Motta)--The Leningrad Trilogy(列寧格勒三部曲).
【摘要】
我的作品以錄像、裝置和攝影為主,並挪用紀錄片、新聞報導和社會學方法來涉入一些特定政治活動,試圖以此觀察他們目的並提出另類方法來闡釋和閱讀歷史。
我的作品以錄像、裝置和攝影為主,並挪用紀錄片、新聞報導和社會學方法來涉入一些特定政治活動,試圖以此觀察他們目的並提出另類方法來闡釋和閱讀歷史。
Continue reading 卡洛斯.摩塔(Carlos Motta) 創作自述.
【摘要】
張乾琦,瑪格南唯一的華人攝影師,1961年出生於台灣,1995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2001年成為 正式成員。1999年,他獲得著名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基金,美國NPPA年度攝影師,獲獎作品表現的是紐約唐人街非法移民的生活。疏離與聯繫,是其作品 的主題。張乾琦著力探索人與人間的紐帶關係,追根溯源,這與攝影師早年的移民經歷有關。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他稱自己目前仍在繼續拍攝紐約唐人街華人移民項目。
張乾琦,瑪格南唯一的華人攝影師,1961年出生於台灣,1995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2001年成為 正式成員。1999年,他獲得著名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基金,美國NPPA年度攝影師,獲獎作品表現的是紐約唐人街非法移民的生活。疏離與聯繫,是其作品 的主題。張乾琦著力探索人與人間的紐帶關係,追根溯源,這與攝影師早年的移民經歷有關。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他稱自己目前仍在繼續拍攝紐約唐人街華人移民項目。
Continue reading 外灘畫報訪張乾琦.
【摘要】
雨格(Pierre Huyghe)生於1962年, 2001雨格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當時法國館Le Chateau de Turning榮獲特別獎。2002年雨格獲得古根漢Hugo Boss獎,並在隔年舉行個展。2006年雨格的作品A Journey That Wasn't 在惠特尼雙年展、泰特美術館及ARC/MAM的重新開幕上展出。
雨格的許多作品專注於檢視影片(film)結構的特性,及其與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他的作品時常混用事實與虛構。在一些作品計畫中,他深入挖掘影片中的主體和演員的個人生活。
雨格(Pierre Huyghe)生於1962年, 2001雨格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當時法國館Le Chateau de Turning榮獲特別獎。2002年雨格獲得古根漢Hugo Boss獎,並在隔年舉行個展。2006年雨格的作品A Journey That Wasn't 在惠特尼雙年展、泰特美術館及ARC/MAM的重新開幕上展出。
雨格的許多作品專注於檢視影片(film)結構的特性,及其與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他的作品時常混用事實與虛構。在一些作品計畫中,他深入挖掘影片中的主體和演員的個人生活。
Continue reading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
Ernest Larsen除了拍攝錄像作品外,同時也是一名小說家、媒體評論者、劇作家,他同時也是世界地理頻道的製作人。1981年他的小說Not
A Through Street獲得Edgar獎的提名。他也多次在Art in America, The Village Voice, The
Indepenent等期刊發表文章。他與Sherry Millner合作的錄像計畫於各地展出並榮獲許多獎項,其中包括兩屆惠特尼雙年展。
Larsen和Millner共同策劃2008年德國奧伯豪森影展,主題為「後911的政治電影」。
Larsen和Millner共同策劃2008年德國奧伯豪森影展,主題為「後911的政治電影」。
Continue reading 恩斯特‧拉森 (Ernest Larsen)簡歷/ 網站.
Continue reading 奧伯豪森(Oberhausen)檢驗後911政治電影.
1971年 出生于新加坡,黃漢明 在 新加坡南洋美術學院學習中國藝術,1999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的the Slade School of Art取得了碩士學位,隨后在國內外個展,群展不斷。09年以來的短短的三個月,他的作品已經在新加坡美術館,荷蘭鹿特丹的 MK Galerie畫廊,印尼雅加特的雙年展亮相。除此以外,藝術家也榮幸地被選為了新加坡代表去參加世界藝術的盛會--威尼斯雙年展。
Continue reading 《無用功》--黃漢明(Ming Wong)個展.
【摘要】
胡昉與Ming Wong談威尼斯雙年展《一世模仿》的創作。從電影影像重塑為起點,討論新加坡和全球化變化下每個人所關心的自我、世界、未來等問題,模仿是在成為他人或努力成為他人。
胡昉與Ming Wong談威尼斯雙年展《一世模仿》的創作。從電影影像重塑為起點,討論新加坡和全球化變化下每個人所關心的自我、世界、未來等問題,模仿是在成為他人或努力成為他人。
Continue reading 胡昉與黃漢明 (Ming Wong) 關於《一世模仿》的對話.
黃漢明的數位媒材裝置主要在探索語言中的消失面,並藉由挪用世界電影的影像討論表演性和跨文化的經歷體驗。最早受傳統中國繪畫訓練,之後黃漢明在新加坡劇場界擔任編劇,之後便前往倫敦修習美術碩士。
目前黃漢明定居柏林,參加Künstlerhaus Bethanien的一年駐村計畫。近期於柏林MKgalerie與鹿特丹和雪梨Gallery 4A舉行個展。他的作品也曾參加許多國際大展,包括雅加達雙年展、多倫多的Images Festival, ZKM Center for Art & Media in Karlsruhe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等。並參加2009威尼斯雙年展,榮獲特別關注獎。
目前黃漢明定居柏林,參加Künstlerhaus Bethanien的一年駐村計畫。近期於柏林MKgalerie與鹿特丹和雪梨Gallery 4A舉行個展。他的作品也曾參加許多國際大展,包括雅加達雙年展、多倫多的Images Festival, ZKM Center for Art & Media in Karlsruhe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等。並參加2009威尼斯雙年展,榮獲特別關注獎。
Continue reading 黃漢明(Ming Wong) 簡歷/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