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下三篇文章選自1969年英國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ICA)舉辦的展覽圖錄《當態度變為形式的時候:作品-觀念-過程-情景-信
息》(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Works-Concepts-Processes-Situations-Information),題目為編者所加。這是在西方現代藝術發
展史中最具影響的展覽之一。著名當代藝術策劃人哈羅德·澤曼(Harald
Szeemann)當時任該展策劃人。因此,這裡選取了澤曼(Sze-emann)的概括性短文和另外二位藝術評論家的精辟論述。對於廣大美術愛好者和讀
者而言,這無疑是瞭解60年代末西方現代藝術美學轉向的重要文獻。
熱鬧、光鮮、耀眼,置身于水都威尼斯就像是位處于一劇院舞台上︰混合著拜佔庭的榮耀與哥德式的絢麗氛圍,亮麗多彩的屋宇殿堂為其布景,響徹雲霄之教
堂編鐘為其樂團;天光水影為其自然的照明,穿梭串場的則是高亢的"貢多拉"。
6月初,就在眾人的期待之下,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人類的平台"終
于在這水上在演出了。策展人史澤曼( Harald
Szeemann),繼上一屆"全面開放"之後,意欲將本屆雙年展變成展望新世紀的藝術指標。就在這重頭戲還未上演之前,不少的藝文媒體均臆測並質疑此屆主題 "Plateau of
humankind"的過大包容性與模糊性︰"plateau"一詞"高原"、"高地"的意思,也可令人聯想到"地基"、"基石"、"架高的平台"等。"
人類的平台",如此大的題材,令人感到選件與主題間所具有的絕對自由性與鬆懈性。有人甚至表示,有此主題就如同沒有主題一般,放任何作品進去都行得通。
史澤曼在接受執掌威尼斯雙年展前,堅決要求的條件即是:"要辦'新'雙年展就得有新空間!"因此,今年展覽的空間除了原有的綠園區中的意大利館和原開放展
場
地長達三百多公尺繩纜廠Corderie外,較往常增加了三分之二,展覽動線由Corderie向外延伸,增加了軍械庫Arsenale其他廢棄舊廠房,
如炮廠Artigliere、木材儲存庫Tese、彈庫Gaggiandre等,串連成一長串,從景觀、展場建築到內部的作品計劃都令人驚艷的展覽路線,
觀眾在室內與戶外空間中不停地游走穿梭。尤其這段新增路線的建築空間極其巨大、簡陋而粗獷,雖不如綠園區意大利館的完整純淨,卻多了一股豪放之氣。
哈洛.史澤曼 (1933-2005)
史澤曼於巴黎和瑞士伯恩主修藝術史、人類學及新聞學,1957年他開始從事策展工作。1961-1969年他擔任Kunsthalle
Bern的策展人,期間策劃過mentally ill(1963),展出藝術史學家,同時也是一名心裡學家Hans
Prinzhorn的作品;1969年他策劃了深具影響力的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但當時獲得非常嚴厲的批評,之後他便辭了Kunsthalle的工作,成為獨立策展人。史澤曼也是少數於1999年和2001年,連續策劃兩屆
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