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拓樸式外交-論余政達的「語音-藝術」

作者: 黃建宏

 摘要

余政達屬於沒有經歷過解嚴前後劇烈的「認同」論戰的世代,但卻身處面對最多不同族群之共生問題的時代,也因此,他創作的特色就在於他的藝術想像能夠在脫離歷史脈絡的狀況下,與歷史脈絡極為清晰而深刻的社會現實進行對話。他的創作從〈腹語者〉(2007)、〈她是我阿姨〉(2008)一直到〈附身【聲】者:介紹〉(2008)中明確地出現了一個焦點,論者將這個焦點稱為「自我分裂的政治性暗示」,其形式是一種「mise-en-l'abîme」:製造出得以生產不同意義的裂縫。例如〈腹語者〉與〈附身【聲】者:介紹〉創作者匿身於正向面對攝影機的發聲者(或說敘述者)之後,提供「語音」和「文本」,語言的權力關係與身體的權力關係之間出現了一種倒錯關係,或說〈她是我阿姨〉中對於因缺乏歷史聯繫而分裂的影音進行重新縫合,可是該縫合卻相對地凸顯出內在的無法縫合。其中的「政治性暗示」成為一種無意中「出現」的政治意識或政治性,這種無意中的「出現」就是存在於事件與現象中的「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痕跡;換言之,「逃逸-暗示」得以在作品所操作的各種「自我分裂」形式中,例如用親屬關係指稱歇斯底里的激情示威者,或說,用異鄉人的身體與聲音講述自己的「虛構」,不斷創造出各種「皺摺」(pli),政治性就出現在構成皺摺的兩側薄片之間,出現在逃逸所繞行出的「間距」(écart)裡。無疑地,這個間距是在想像運行中出現的剩餘空間,它使得藝術家的政治關懷變得曖昧不明,儘管通過這繞行表達出對於政治的「冷感」,但余政達並不因此而隔絕於「政治性」之外,相反地,他的創作讓這些間距成為「潛在」(virtuel)連繫,連繫到一種沒有確認任何想像物(imaginaire)的想像起始。這種新式的政治藝術──不要求政治意識形態與藝術意圖之間的同一性──直接面對著一種「外交」之外的「外交」。 

原文網址: http://yuchengta.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