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後殖民說再見

來源:廣州三年展官網

 摘要

展覽主題概念:

廣州三年展擬定的主體概念是「與後殖民說再見」,這是策展工作的理論出發點,同時也是策展團所欲呈現的一個批評性視野。

「與後殖民說再見」並不是對於後殖民主義的簡單否定。一方面,作為一種現實處境,後殖民遠未終結;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策展與批評領域的主導性話語,後殖民主義已經高度意識形態化與政治化,不但日漸喪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體制,阻礙了藝術創作新現實與新界面的呈現。所以,「與後殖民說再見」,不但是從後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發」。

半個世紀以來,多元文化理論和新社會運動已經把社會與日常現實解構為一幅不同觀念相互衝突的鑲嵌畫,而國際當代藝術實踐也大多聚焦於身份、種族、階級、性別等尖銳的社會、政治問題。在今天,那些曾經作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經在「政治正確」的口號保衛下轉化成為一種主導性的權力話語。而這些理念和話語的核心,是始終糾結在當代藝術-文化領域中的種種形態的後殖民主義話語。三十多年來,後殖民主義不但構成了一個理論批評與策略的集合體,一個無所不包的話語場,而且已經構成了一種「意底牢結」。在後殖民主義話語場中,多元文化主義、身份政治與後殖民主義理論共同建造的「他者政權」及其權力遊戲已經導致了一種「漫無邊際的正確性」。這種話語政治所打造出的是一個形式上自由卻無法實現的社會,一個讚頌差異卻無從創造的社會,一個被代理機制、管理學技術馴化的社會,一個被圍困的社會。在這個被圍困的社會中,如何在一種差異的生產中確立起差異的倫理?如何在對他性的保持中預防「他者的暴政」?這是目前國際策展界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長期以來,眾多的國際藝術大展致力於構造所謂「眾語喧嘩的話語現場」以及「不同價值的協商空間」,強調文化身份與政治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創造力的探索以及藝術家對於可能世界的追求。「種族」、「性別」、「階級」、「身份」、「多元」、「差異」這些意識形態化的概念共同編織出國際大展中的「偽代議制」,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管理學」,共同打造了對於藝術-文化政治的漫無邊際的表述,並且建立起一種泛政治-社會學的話語意識形態。國際當代藝術創作中更是遍佈著種種「意識形態的現成品」、種種「未經消化的現實」。對於日漸尖銳的現實政治來說,對於我們側身其中的生活世界來說,這是一種過於輕易的濫用和過於膚淺的消費,是對於藝術和政治的雙重貶低。由此,2008廣州三年展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並且勇於「與後殖民說再見」。

這就要求三年展的策展實踐主動刷新理論界面,從目前主導性的、泛政治-社會學的話語意識形態中出走,通過一系列學術動員與視覺組織工作,與藝術家共同思考、研究、合作,從當下的現實經驗與想像中共同孵化出藝術創造的新的話題與氣象。

原文網址: http://www.gdmoa.org/zhanlan/threeyear/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