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史提夫·麥昆專訪

譯者:周星星
來源:電影資料館、電影筆記
發表日期:2008年11月號

 摘要

《電影筆記》:您是否一直都很想拍電影?

麥昆:是的。對我來說,大銀幕就是一面鏡子,我希望能讓人們在電影中看到他們自己。如果是拍一些很異國情調的東西、遠離他們的生活的東西,我沒興趣給他們看這樣的東西。

《電影筆記》:是否能說,在實體藝術的領域內工作,或是為畫廊、為博物館工作,這是逼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麥昆:不能這樣說,因為我所做的東西就是我想要做的東西,那些是比較不一樣的藝術實踐,那會要求比較不一樣的形式研究。從某種角度來看,要拍一部片,它的形式其實已經有了,唯一你還能夠幹得漂亮的是去顛覆這樣的形式。一部片其實是比較像一本小說,但是錄影藝術 (art video) 卻看似比較像是詩歌。我在倫敦學了實體藝術之後,我就到紐約大學繼續學電影創作,但在那裡我撐不過三個月的時間。他們對電影的概念,簡直是極端地制式化,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到處都是禁忌,感覺上每個人都要我們拍出同一部電影,拍那種老早已經存在了的電影。這種教學,目的是在培養認證好了的專業技術人才,好讓你趕快在這個工業中找到一份工作;這種教學不是在刺激你走出去好好地作探索、發現。由於我拿到一筆獎學金,所以我能夠進入紐約大學中知名的提許學院 (Tisch School);那機會的確是一種特優的好康,幸好我不是花上很長的時間才瞭解到那樣的教學設計並不適合我。在歐洲,關於拍電影的實踐,其想法是真的比較開放,也真的更加符合我的想法。經歷紐約大學的負面經驗,並沒有挫折我的電影夢,但是呢,卻讓我先轉進藝術畫廊之路,而不是那種通往複合放映廳的電影院的「輝煌管道」(voie royale)。

原文網址: http://blog.yam.com/fa88/article/189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