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界仁簡歷

來源: 陳界仁提供

 摘要

1960年生於臺灣桃園,高職畢業,目前生活和工作於臺灣台北。陳界仁於80年代台灣戒嚴時期,曾經以游擊式的行為藝術干擾和挑釁當時的政治體制。1987年解嚴後,他停止創作沉寂了數年,於1996年重新開始創作。

陳界仁的創作關注邊緣區域處於充滿「斷裂」與「不連續」的歷史與社會處境。他早期電腦修相的《魂魄暴亂1900--1999》系列,以修改歷史上的刑罰照片為基礎,討論影像/權力、記憶/歷史、拍攝者/被攝者、殖民/去殖民之間複雜糾纏的關係,並提出在既有的「攝影史」外,還有處於失語和被詮釋位置的「被攝影者的歷史」。

2002年,陳界仁開始專注於錄影裝置的影像敘事形式,他在影片中通過對邊緣區域的歷史與現實的挖掘、召喚、反思,以及運用虛構、想像、重新創造,甚至逾越社會規範的各種方法,混合構成他無聲影片中詩意和批判的敘事策略,他同時也將拍攝影片視為「書寫人民記憶」、「向他者開放」和「去除內部與外部殖民」的行動,以此做為他闡述邊緣區域現代化經驗的個人語彙與創作美學。

在2002年的錄影作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中,陳界仁持續他曾討論過的刑罰議題,影片中,他將刑罰受難者的身體轉化成一個連結過去和現在的「通道」,藉由這個身體的「通道」,開始將其創作聚焦於當代社會的議題。2003年的《加工廠》,他邀請失業女工重回已成廢墟的工廠內「工作」,並穿插早期宣傳台灣工業繁榮景況的黑白紀錄片,藉此省思在全球化下產業外移後失業勞工的處境。在2005年的《八德》中,他邀請臨時雇工非法進入已被法院查封的工廠與辦公室的空間內,在無目地的重覆勞動和佈滿灰塵的物件之間,凝視台灣現代化歷程的「遺跡」,和其遺留在城市邊緣工業區內的空洞與荒蕪。2006年的《繼續中》,他則改以劇場式的手法,呈現一個社會運動者在國族主義、媒體奇觀和消費社會內的孤立狀態,並以此述說台灣社會還未能脫離冷戰意識的困局。

2006年的《路徑圖》,陳界仁跨越地理與文化的藩籬,藉影片中虛構的罷工行動,將利物浦碼頭工人抵抗港口私有化的抗爭與台灣碼頭工人的處境聯繫在一起。2007年,他在伊斯坦堡雙年展開幕期間,進行名為《自我盜版-自由樂捐計畫》的行為藝術,觀眾只要自由樂捐即可取走他在現場發送「自我盜版」的作品DVD;之後,陳界仁將捐款所得匯給土耳其的失學兒童。

陳界仁的作品曾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2005、1999)、聖保羅雙年展(1998)、里昂雙年展(2000)、利物浦雙年展(2006)、伊斯坦堡雙年展(2007)、雪梨雙年展(2006)、光州雙年展(2006、2000)、台北雙年展(2004、2002、1998)、上海雙年展(2004),福岡三年展(2005)等當代藝術展覽,以及西班牙、里斯本、阿爾等攝影節與倫敦、溫哥華、愛丁堡等電影節。曾於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2007)、西班牙蘇菲雅皇后美術館(2008)舉行個展。2000年獲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2010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大型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