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驥談<自由的幻象>

作者:鄭慧華
來源:典藏〈今藝術〉, 鄭慧華個人網站
發表日期: 2005. 5月號

 摘要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王嘉驥提出<自由的幻象>(The Spectre of Freedom)作為展覽主題,邀請四位藝術家:高重黎、崔廣宇、林欣怡及郭奕臣於普里奇歐尼宮(Pal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王嘉驥談及此展的策劃理念來自西班牙導演布紐爾(Luis Buñuel)的同名影片以及片中探索與揭露的議題:「...表達了『自由作為一種幻象』的概念。換句話說,自由看似近在我們身邊,然而,其存在卻如幽靈一般,若有似無,甚至猶如空氣,可望而不可及。」(節錄自策展論述)透過這部影片之寓意的導引,以四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組合,反映與談論全球化時代底下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從消費社會對個人生活無所不在的掌控、超真實與去脈絡化的傳媒奇觀,到人類意志與精神的主體是否還存有真正自由的可能性;並企圖以作品與主題之間的辯證,將這些問題回應於當代的社會,和將這樣的思考提諸於觀者。(參閱<今藝術>2005年2月號採訪報導 pp.40~41)

原文網址: 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artreview/cee.php

 全文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從1995年開始至今已經走過十年,並已舉辦過五屆。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重要橋樑與文化交流平台,台灣館的策劃 意義不僅是推動與介紹台灣當代藝術,更藉由參與這個國際藝術的盛會,以每一次不同的策展理念與藝術家作品,作為對當代所關心之社會與文化之議題的具體回應 以及對話的窗口。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王嘉驥提出<自由的幻象>(The Spectre of Freedom)作為展覽主題,邀請四位藝術家:高重黎、崔廣宇、林欣怡及郭奕臣於普里奇歐尼宮(Pal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王嘉驥談及此展的策劃理念來自西班牙導演布紐爾(Luis Buñuel)的同名影片以及片中探索與揭露的議題:「...表達了『自由作為一種幻象』的概念。換句話說,自由看似近在我們身邊,然而,其存在卻如幽靈 一般,若有似無,甚至猶如空氣,可望而不可及。」(節錄自策展論述)透過這部影片之寓意的導引,以四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組合,反映與談論全球化時代底下人 類社會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從消費社會對個人生活無所不在的掌控、超真實與去脈絡化的傳媒奇觀,到人類意志與精神的主體是否還存有真正自由的可能性;並企 圖以作品與主題之間的辯證,將這些問題回應於當代的社會,和將這樣的思考提諸於觀者。(參閱<今藝術>2005年2月號採訪報導 pp.40~41)


王嘉驥談到以「自由的幻象」作為一種修辭僅管看來悲觀,卻是真切地反映出我們當下生活的現實。然而這樣的「反映」並不是單純的「再現」,他所關注的
是藝術家如何找到具體的主題,談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在這個「再現」之中將某種具有自覺的觀念性加入而成為美學的內容與形式。他也談到如今當代藝術的意
義,藝術家的自覺意識、以及他們之中仍有人願意去談論,使得這個議題的探究也產生了超越悲觀現狀的可能性與希望,而這個面向也是他在選擇參展作品時的思考
出發點。

藝術家中高重黎曾參展過王嘉驥所策劃的2002台北雙年展<世界劇場>,他對於高重黎的青睞不僅在於他對於當代影音工業以及其生產結構 的瞭解,還包括他在自製的影片形式與內容之中表達了對傳媒掌控的自覺與抵抗,他說:「高重黎作品中不斷重覆出現的鬥爭模式最後都指向:當今生活現實中,人 的自主空間有多大?」而這也正是他這次策展的核心議題,此外,作品的形式及其所產生的魅力也是他覺得可貴之處。林欣怡的作品則以另一種方式談論體制對人的 限制,她的作品<倒罷工>以藝術家「提出罷工」以及要求觀者參與的方式來表達出對於「體制的無所不在」的抗拒,王嘉驥認為她的計劃反映藝術家 對於自己的生存空間的觀察與體會,反省在重重的體制結構中(展覽機制、市場機制等)所擁有的自由與自主權,並以觀念的方式表達出不妥協,以及透過作品形式 (包括網路與裝置)所建立出之人與人的網絡關係,進行對體制行為與自身行為的多重辯證。對於人的自主意識的反省,也同時是崔廣宇一直以來創作的主要議題, 王嘉驥認為崔廣宇作品中人在消費社會中的擬態,除了反映當代社會中「單向度的人」的生存情境,同時也是談論主體性的問題。此外,郭奕臣的作品<入侵 普里奇歐尼宮>,王嘉驥則希望將之從先前的計劃<入侵美術館>(為2004台北雙年展所作)轉為更具觀念性的作品,藉由飛機的幻影以扣 合主題所引申的關於「自由」的錯覺,因此在威尼斯的展出將去除原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時的感應裝置部份,保留影像與聲音。他同時認為這件作品對於整體展 覽的意識有提升的作用。

談到對於創作媒材的關注,王嘉驥也有意呈現台灣當代藝術中媒材的脈絡化面向,從高重黎的機械光學影像、崔廣宇的單頻道錄影、林欣怡的網路多媒體裝置 到郭奕臣的投影裝置,它們不只是反映了媒材使用在台灣當代藝術中的進展,也是科技傳媒對於當代生活劇烈影響下的產物,然而王嘉驥也談到,無論是議題或是媒 材的呈現,他並不樂見將之當作潮流時尚來表現,他所關注的是在消費與科技性無可抵檔的潮流之下,以及在當今已是無所不在的傳媒奇觀中,藝術家如何再使用這 些媒材並進一步去反省與處理,並與主題內容架接起來。對於媒材運用的思考與「再現」方式即是他認為當代影像藝術中的美學,是政治的和提出反思的。而這已可 以從王嘉驥近年來所策劃的展覽如<美麗新世界>(2002)、台北雙年展(2002)和<造境>(2003)等展中看見其所關注 的軌跡與面向。

*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專題(一):包括亞洲國家館、藝術家作品介紹,參見典藏<今藝術>六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