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移動機制的自覺─當代策展實踐與文化生產的運作關係

作者: 呂岱如
來源: 《典藏.今藝術》雜誌 203期
發表日期: 2009年8月

 摘要

「策展」的中文翻譯,以展覽做為策展的最終呈現形式,不但與英文原意有所出入,也與我理解或發展「curating」的經驗與認知有極大的差距;甚至在英文的語法上,我也習慣使用動詞「curate」或動名詞「curating」,而較少定義「curator」或是「curatorship」。這樣的動作有幾個意義,首先策展是一個尚在積極拓展的專業,這個拓展或許超越領域、定位、對象,也絕非形式問題,而是一種做法上的積極探索,一個關於「how to curate」的問題。再者,策展必須以實踐的觀念來看待,而非其產出的物件、或非物件式的作品(展覽、座談會、出版品等);也就是說,「how to curate」是一個較「what curating is」或「what to curate」更積極而有趣的思考,而這個如何策展的問題就自然涉及到其論述研究方式、介入文化知識生產機制、操作權力位置與生產空間等諸面向的運作關係。

這個思辨過程的出發,或許與自身的養成和經歷有極大的關聯。我並不是在學院裡專攻策展,或決心從事策展而走上這生涯,而是在實際工作經驗中觀察所謂策展人工作,漸漸思考策展工作可能的各種政治、社會、文化意義,比照策展工作的現實狀態與面向,及對當代藝術的觀察與投入,很自然地發展出對策展人在多重機制和合作關係中,如何媒介和轉換研究、觀點、論述、資源、生產等的想法。我以文學與藝術理論的背景,加上在各種藝術機構內的工作觀察與操作經驗,開始以策展做為介入文化生產的概念性工具,目前也還在積極嘗試、發掘改變以及應用這個工具。

全文請參閱《典藏.今藝術》雜誌 2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