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
Isola dell'arte (Island of Art) was founded in 2003 in Milan by a group
of artists and critics with aim of collaborating with people who live
in the Isola area for saving a discarded factory, the Stecca degli
Artigiani, and the gardens beside it , which both risk to be dismantled
by the Comune di Milano for the new urban regeneration. The Isola, one
of the historical labour areas of Milan, is now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changes. The Stecca, ex industrial building owned by the
municipality, has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by artisans and for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programmes to bui.ld in
this area towers and streets. This would be a risk for the urban
quality of the neighborhood; that is why collective were founded to
suggest alternative solutions for regeneration.
[摘要]
由都市改革組織發起之「燃燒地圖」議題結盟,希望初步串連台北縣市的環境議題,透過網路地圖的平台,凸顯城市治理的整體危機、發展民間版政策論述與規劃;簡而言之,即盼透過專業盤整的平台,促進大台北地區民間團體的政策聯盟、議題行銷、社會教育。
【摘要】
自1996年起吳瑪悧開始為台灣父權社會/國家下的女性發聲。從〈比美賓館〉、〈新莊女人的故事〉到〈墓誌銘〉等,展現藝術家本人從人、土地和歷史的關懷角度,對於台灣家/國體制的批判。「寶島物語」一展則展出了上述作品,以一系列完整性闡述藝術家對台灣在地女性主義立場的另類價值觀。
【摘要】
以〈台北明天是個湖〉一作參加08年台北雙年展,吳瑪悧思考社會批判姓的藝術的侷限在哪?從藝術家到社會環境行動者,她並未放棄藝術,而是將觸角延伸。
[摘要]
1957年生於台灣。
吳瑪悧目前居住於台灣的台北和高雄,並在兩地創作。從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吳瑪悧在1985年回到台灣、投入全新環境,也讓她重新思考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吳瑪悧對與社會有關的作品產生興趣,開始製作關於重新詮釋歷史的裝置和物件。自2000年始,她開始策畫社群藝術計劃,例如與婦運團體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玩布工作坊合作,在2000-2004年進行〈從你的皮膚甦醒〉計劃,以
翻轉傳統女紅的概念,透過布與織縫來探討女性的生命歷程。
而在2006年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她與幾所社區大學合
作,溯行台北周遭的四條河流,讓人面對環境的真實處境。吳瑪悧最近的計劃是2005-2007年在嘉義縣所策劃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在縣政府協助
之下,她邀請超過30位藝術家居住在20個村子裡,透過藝術來建立學習社群。這個計劃對於官方的文化政策以及社區營造工作產生重大的啟發,也進一步促使非
政府組織舉辦相關的研討會和對話,希望透過藝術帶來社會的改變。
中央研究院的演講記錄
永續建築的經驗與分享
謝英俊 2004/08/31
李院長:
今天談的有關永續建築的發展,
是非常重要的題目。印度獨立之後,有人問甘地:把英國殖民統治者趕走之後,印度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像英國人般地
過那種好的生活?甘地就說:你們想想看,英國在世界各地有多少殖民地在提供他們各式各樣的資源,如果印度人也想過這種生活,那麼到底要有多少個地球讓印度
人使用,才能過英國那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