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傑瑞米.戴勒的藝術實踐 Part II 次文化篇(上)

作者: 林心如

 摘要

具有藝術史訓練的英國藝術家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 1966~)的藝術實踐跨入許多乍看不屬於正統當代藝術的領域:流行音樂、民間文化、街頭遊行......。他以類似文化觀察家的敏銳觸角深入特定地區、社群、文化現象,並請其中成員參與特定的集會、行動或計畫(如編輯書刊、演出、聚會討論...)。他並彙整相關文件、在藝術空間展出或匯集成書。相較於社會學或田野調查,戴勒進行計畫時,並沒有既定的假設或方向,而是在過程中寬廣地納入人和機緣的因素;相較於狹義的藝術,他的實踐遊走在俗民文化、次文化和社會運動的邊緣。

2004年獲頒英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獎----透納獎(Turner Prize)之際,他自稱是不會雕塑或畫畫的藝術家。質言之,他的創作是基於對當代現象的思考(同時考量到歷史的縱深),及他直接切入現象內部、策動活動所激發的動能----政治的、文化的,或純粹關於個人存在的。本系列文章將以政治、民間文化、流行音樂三個主題加以介紹。

在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的概念中,流行音樂現象其實和政治、工業及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他的壁畫作品「世界史 1997-2004」(History of the World, 1997-2004)(2004),即以連線的圖表呈現這些面向的演變和關聯。此外,他於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策劃的展覽「從一場革命到另一場」(From One Revolution to Another)(2008)(指的是工業革命和搖滾樂的革命)中,展出「亞卓安˙史區特」(Adrian Street)這幅攝影,呈現華麗搖滾(glam rock)樂手造型扮裝的角力選手史區特和礦工父親在礦坑圍場的合影。該照片顯示了七○年代的英國,礦工階層和華麗扮裝角力選手具有同源的背景,也指出了重工業和重搖滾娛樂業的聯繫。

戴勒對工人文化和次文化的這些觀察,持續以各種型態體現在他的創作中。他的個展「在家」(At Home)(1996)【註1】,展場佈置成搖滾樂迷的房間,現場放映的幻燈片呈現退伍軍人的歐洲勝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遊行,及流行樂團「接招」(Take That)演唱會場外的樂迷。「迷幻銅管」(Acid Brass)(1997)是請北英格蘭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工廠銅管樂隊Williams Fairey Brass Band演奏迷幻浩室(Acid House)派的電子音樂,曲目包括具有濃厚反菁英文化色彩的樂團KLF的歌曲What Time Is Love【註2】。事實上,這兩個音樂類型和社群,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政治氛圍:它們象徵八○年代英國二波重要的民間運動,當時發生了礦工罷工,以及青少年抗議瑞舞(Rave)演唱會遭禁。

原文網址: http://magz.roodo.com/article/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