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路程--謝英俊DOMUS專訪

整理:秦蕾
來源: 鄉村建築工作室
發表日期: 2009年5月8日

 摘要

自汶川地震發生以來,謝英俊和他帶領的團隊的足跡已經遍布了四川的十幾個村鎮,憑藉過去十年中積累的大量經驗,他們以非常快的速度幫助災區的村民蓋起了越來越多的房子,這些房子堅固、美觀、建造容易,且造價低廉,村民們開心地說,他們從沒住過這麼好的房子。

當一個社區的居民可以親自參與到建築的過程中時,就打破了我們通常意義的市場化與全球化。他可以自己做,可以互助完成建築,對市場的依賴性降低;開放性建築需要的工具很簡單,所以他對工具的依賴也就降低了;對貨幣體系的依賴也降低了。這其實就是一個反全球化的過程.

DOMUS: 你們在災區蓋了很多房子,您把這種建築稱為"互為主體的建築",或者"開放建築",能否解釋一下您的想法?


謝英俊:我們傳統的建築教育是以建築師為主體的角度去設計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使用者好像要俯在地上等待建築師的懷。

地震災區有200多萬戶、2000多萬人,你怎麼可能用這種方式去從上至下地對待建築的使用者?他們是你服務的對象,你做不過來。所以你只能做有限的東西,而不是無限的。你只做你必須做的那一部分,其餘的是開放的,可以由使用者自己去做。2000多萬災民的創造力、勞動力,可以在這裡得到發揮。

原文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2f1c60100dm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