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作品

作者: 张小涛
來源: 张小涛的艺术空间
發表日期: 2008年12月18日

 摘要

從藝術機制的剖析、企業贊助的省思到政治現實的批判,哈克對於文化政治的探索呈現多方並進且環環相扣的特色。1960年代末的問卷調查與實證研究,勾勒出一明確的當代藝術社會學,指認觀眾群的社經地位和政治傾向,他所面對的觀眾大多是教育水平高而具自由派思想的藝術相關人士。同時,他也分析美國重要美術館的權力結構,揭露董事會的政商關係,顯示文化菁英和政商權貴的交互影響,主導著美術館展覽性質的走向,為企業贊助的熱潮鋪路。針對美術館與企業的共生結構,哈克不僅探究其原因和目的,也為文化機構的私有化深感憂心,以文章和陳情呼籲政府不應刪減文化預算,放任企業介入藝術發展,將文化的領域私有化 (privatization)。

哈克在創作與論述中一再強調,文化的私有化,使藝術家與藝術機構在企業贊助的魔障籠罩之下,形成自我設限與查禁,並使藝術淪為「社會油漬」,成為企業的公關工具,藉以提昇品牌形象,疏通政治遊說管道,減緩輿論任何對企業的批評。私有化乃資本主義的神主牌,哈克探討文化為私有化所付出的代價,並揭示跨國資本主義違背企業倫理與剝削第三世界的種種行徑。他並非一網打盡,反對所有贊助藝術的行為,而是選擇既違反人權、環保、勞工政策、人體健康,又大力進行藝術公關甚或操控文化活動的企業。哈克洞察到文化私有化的危機,在雷根政府時期達到顛峰,於是在80年代初針對雷根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福利措施,提出針貶。我們可以說,哈克有關企業贊助與美國政治的許多作品,乃出自對於資本主義過度私有化與無限擴張的一貫反對立場,從《1971年5月1日夏普斯基家族曼哈頓房地產持有:真實時間的社會系統》到《雷根經濟學》,從《社會油漬》到《大都會美孚館》,這些1970與80年代的作品,可謂鎖定了美國企業贊助藝術的盛行和跨國資本主義的橫行,加以分析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文化雖無法簡約至經濟因素而已,但是哈克幫助我們了解到圍繞及塑造文化的資本主義經濟脈絡。

原文網址: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zhangxiaotao/2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