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由「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藝術村」策略開始,檢視近年都市社 會運動日益以「文化」為策略的傾向,藉此探討,是什麼機會使「文化」得以成為都市社會運動的策略?並放回寶藏巖的脈絡,檢視文化策略的實際遭遇。
以「空間之生產」為理論基礎,本文回顧了臺灣接受外來都市計畫體系影響的歷史過程,企圖理解都市空間逐漸成為資本主義賴以存續之重要媒介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國家以自身的理性位置為中介,除了以制訂規範幫助資本積累、界定空間功能與內涵,同時以都市服務做為鞏固市民忠誠的手段。在此「官僚的空間」中,國家使用各種手段化解持續出現的各種矛盾,也正是在這些矛盾關係中, 集體消費的都市社會運動一再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