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的台灣演繹

作者:邱貴芬
來源: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發表日期:2000年8月

 摘要

在步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回顧世紀末十年來在台灣文化學術界引起普遍注意和參與的「外來」理論,「後殖民」論述堪稱其中不可忽視的一脈。從戰後台灣文化生態來看,九O年代幾次以外文系學者為主的後殖民理論論戰,可算是從六O年代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引介現代主義理論之後,外文界學者再一次積極地介入本土文化的爭辯,透過西方流行理論和當下(解嚴後)台灣文化做面向複雜的對話。但是,相較於六O年代現代主義所強調的「橫的移植」和「漂泊」、「放逐」等等概念,九O年代台灣「後殖民」論述的演繹卻自覺「橫的移植」這樣外文系知識傳播典範隱含的殖民架構,在挪用西方流行理論之時不斷質疑「挪用」過程牽涉的種種問題,影響所及,「在地化」、「本土化」等等字眼時時在此類論述裡浮現並反覆辨證。

與現代主義相較,台灣「後殖民」演繹場域裡所進行的本土文化與西方理論交會,顯然更多了點「後現代式」的自我批判姿態。弔詭的是,這樣不得不然的自覺性(self-conscious)論述姿態正反映了台灣論述界無法自外於歐美(後現代)學術風潮的影響,隱然表達了台灣深植於「新殖民」論述結構的位置,台灣的「後殖民」和「後現代」議題顯然不是可以那麼截然劃分,涇渭分明。

原文網址: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hu-kui-hun/taioan-sitbin.htm

分類: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