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社區及運動相關網站

| 迴響(0)

[摘要]

〈寶藏巖共生聚落Treasurehill Artivists CO-OP〉部落格設立於2006年,紀錄在市政府文化局的推動及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整合執行下,於2006年二月至十月期間所舉辦的活動及紀錄。

寶藏巖共生聚落Treasurehill Artivists CO-OP
網址: http://blog.yam.com/thcoop

寶藏巖共生藝術村簡介:
在漫長的都市政策、學院規劃、民間論述逐步發展共識的同時,寶藏巖仍不斷地自主繁衍摸索其保存之路,比如1998 年舉辦「第一屆台北市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2002年發起「寶藏巖新發現影展」、2003年籌畫「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GAPP, Global Artivists Participation Project)等等以向外展現活力。終於2004年經台北市古蹟審查委員會通過決議,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登錄寶藏巖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建築」,聚落在保存活化的政策確定下,將重新開展創造一個尊重社區既有脈絡的藝術村-結合「生產、生活、生態」之「共生」聚落模式、引入「藝術」之創意、接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之「青年會所」的「寶藏巖共生藝術村」。 (摘自〈寶藏巖共生藝術村簡介, 2006〉http://blog.yam.com/thcoop/article/5741195 )

宝窩 TREASURE HIVE
網址: http://treasurehive.blogspot.com/

共生社區─寶藏巖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
GAPP(Global Artivist Participate Plan)
(2003)
此計畫由黃孫權策畫,活動出版品: 藝術 實驗 寶藏巖:GAPP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

[書籍推薦] The Interventionists

| 迴響(0)

本書為策展人Vasif Kortun推薦。


[摘要]

〈The Interventionists: Users' Manual for the Creative Disruption of Everyday Life〉由Nato Thompson 與 Gregory Sholette 共同編輯,共分為四大類別,就藝術參與和社會運動的形式分成「遊牧」(Nomads)、「街頭重申」(Reclaim the Street)、「成衣工坊」(Ready to Wear)和「實驗大學」(The Experimental University)四大主題,並收錄共十五位藝術家的作品。本書透過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來喚起大眾對非正義及其他社會問題的關注。

書籍介紹原文網站:http://www.gregorysholette.com/books/interventionist_books.html 

農村武裝青年:用音樂說理念

| 迴響(0)
[摘要]

本篇文章介紹〈農村武裝青年〉樂團成立背景,創團經過,以及以搖滾樂作為抗爭工具的政治及社會性訴求與理念,並推薦2009年發行〈幹!政府〉專輯。專輯網頁中樂團介紹寫道:「農村武裝青年,由主唱兼吉他手阿達、小提琴兼二胡手小魏、非洲鼓手阿展三個人所組成,從拿起吉他寫歌的那一刻,只為了台灣農業與社會弱勢發聲,承襲啟蒙樂團黑手那卡西的街頭抗爭精神,融入新一代青年的熱血與看法。玩團從來不是為了想紅,也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更不是為了甩帥。用搖滾樂當做工具,拿起吉他當槍桿師法楊儒門,從土地出發,帶著濃厚的農村意識進攻都市結構,向無能的政府宣戰,並企圖挑釁都市慘白青年。」(摘自〈農村武裝青年〉專輯發行網頁http://www.emerge.com.tw/gamaa/01-1/page/country.html )

黃孫權簡歷

| 迴響(0)

Isola dell' Arte

| 迴響(0)
IDA, Isola dell'arte (Island of Art) was founded in 2003 in Milan by a group of artists and critics with aim of collaborating with people who live in the Isola area for saving a discarded factory, the Stecca degli Artigiani, and the gardens beside it , which both risk to be dismantled by the Comune di Milano for the new urban regeneration. The Isola, one of the historical labour areas of Milan, is now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changes. The Stecca, ex industrial building owned by the municipality, has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by artisans and for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programmes to bui.ld in this area towers and streets. This would be a risk for the urban quality of the neighborhood; that is why collective were founded to suggest alternative solutions for regeneration.

王嘉驥談藝術評論

| 迴響(0)
■縫隙

  1991年,王嘉驥結束了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學業,回到台灣。當時,才初解嚴的台灣社會紛紛擾擾,藝術界也正值活力旺盛的年代。王嘉驥 說:「整個90年代,正好因為風雲際會,畫廊時代來臨。展覽多了,畫冊的時代也跟著來了。」藝術家的個展發表與畫冊的刊印,造就了對於藝評的需求。

  「寫藝評」或者與藝術圈交遊,就王嘉驥而言是從他在柏克萊的室友舒國治來的。因為舒國治的緣故,他認識了漢雅軒的幾位藝術家們,包括日後以長時間觀 察、評論的鄭在東等人。1992年,他為鄭在東的「台北遺忘」個展寫了評論,而後結識了專職藝評的前輩黃翰荻。曾有一夜酒話,黃翰荻以自己從事藝評幾年的 心得相告,包括藝評者行走藝壇的所謂行情與現實云云。此後黃翰荻花蓮行隱去也,剛從加州回到台北的王嘉驥卻開始了藝評之路。1994年,他在《自立晚報》 上發表的「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現象」獲得了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的第一屆藝術評論獎。

王嘉驥談<自由的幻象>

| 迴響(0)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從1995年開始至今已經走過十年,並已舉辦過五屆。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重要橋樑與文化交流平台,台灣館的策劃 意義不僅是推動與介紹台灣當代藝術,更藉由參與這個國際藝術的盛會,以每一次不同的策展理念與藝術家作品,作為對當代所關心之社會與文化之議題的具體回應 以及對話的窗口。
文/鄭慧華

仙那度變奏曲> 是一檔探討關於「空間」的展出,策展人王嘉驥以忽必烈大汗所建造的宮殿之名:「仙那度」(Xanadu)為題;這座夢幻宮殿出現在英國詩人柯立芝 (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夢中 , 化為視覺形象,它不僅是一個完美的「地方」,同時充滿異地情調。王嘉驥將這個相對於現實世界和西方文化中都不曾真正存在,象徵著烏托邦意味的夢境和空間意 義加以引伸和挪用,作為展覽的起始概念。詩作中描述「先那度」的存在和樣貌,在夢的虛幻性意指下,融入了抽象意識與想像,王嘉驥在論述中寫道:「從此,不 再純粹只是蒙古大汗駐蹕的傳奇宮殿所在,而昇化為西方文化想像的符徵,形成一種引人遐思的異國桃源之圖像。」從這個層面去理解「仙那度」,則是由虛幻與真 實重疊、想像與感知混融所引伸出的「多重空間」,它不再只是單單指涉我們所能看到或觸碰到的範圍,而更觸及了想像和虛構,並延伸至社會、歷史和文化。

CSA 文化研究學會

| 迴響(0)

分類